县士的相关词: 县士、县官、县乏、县级、县鼓、县衙、县丞、县里、县治、县王
县士的意思:周 代官名。主县之狱讼。又名野司寇。《周礼·秋官·县士》:“县士掌野,各掌其县之民数,纠其戒令,而听其狱讼,察其辞。”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“明日,使野司寇各保其徵”晋 杜预 注:“野司寇,县士也。”
县士的拼音:[ xiàn shì ]
近义词的意思:
1、县道:1.县和道。
2、县衙:县衙指县府衙门,县首先是指"县治"、"县衙",如三国魏·邯郸淳《笑林》:"遂缚诣县"。这里就是说把人绑了送到县衙里去。我们现在的口语里通常说"县里派来的"、"县里来的通知"等等,无疑都是指县一级的行政单位,是从"县衙"派生出来的。县其次是指"县城",即县治所在的城镇。我们通常说"到到县里去",就是到县城里去。县最后才是指"县域",即一县级行政区内之所有范围,这是我们现在通常所用的意思。
3、县鼓:1.古代庙堂用的大鼓。
4、县乏:县乏缺乏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崔琰传》:“时谷籴县乏,玄罢谢诸生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基传》“后由等竟不降”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《战略》:“昔子午之役,兵行数百里而值霖雨,桥阁破坏,后粮腐败,前军县乏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元年》:“京都无粮,欲车驾暂幸鲁阳,鲁阳近许,转运稍易,可无县乏之忧。”
5、县斾:旗帜悬空随风飘荡。喻心神不定。
6、县长:县长,管理一个县的行政事务的官员。我国秦汉以后,管理万户以上的县称为县令,万户以下称县长,北齐规定,概称县令,其名遂废。唐代县分三等,不再有令长之分。宋以后临时由京官管理县政,叫着知某某县事,明清改称知县。
7、县王:三国 魏 以县封诸王,其郡为国。见《三国志·魏志·彭城王据传》。
8、县符:词目:县符(县符)拼音:xiànfú注音:ㄒㄧㄢˋㄈㄨˊ指县衙发出的文书。多为拘捕传讯等事。宋陆游《秋词》之二:“常年县符闹如雨,道上即今无吏行。”清戴名世《王学箕传》:“县符未下,而学箕已怀刃将入学宫自杀。”同音词:献俘 线符 近音词:宪府 先夫 先父 鲜馥 献赋 鲜肤 显附 仙夫 纤趺 贤辅 显父 羡赋 仙凫 贤妇 险肤 险浮 衔负 闲伏 开头相同:县官 县隔 县学生 县鄙 县水 县乏 县王 县泉 县度 县薄 县针篆 县楣 县太爷 县师 县衡 县试 县公主 县廷 结尾相同:弛县 海县 五县 世县 侨县 连州比县 倒县 郡县 鄙县 外县 乡县 浮县 花县 贵县 首县 轩县 宫县 同县
9、县治:县治,我国的地方行政中心,古代的县令/知县/县长的驻地,现在的县政府驻地,一个县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中心。县政府驻地一般也常被当地称为“城关镇”,也称为“县城”。
10、县份:县(不和专名连用):崇信是甘肃东部的一个~。
11、县士:周 代官名。主县之狱讼。又名野司寇。《周礼·秋官·县士》:“县士掌野,各掌其县之民数,纠其戒令,而听其狱讼,察其辞。”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“明日,使野司寇各保其徵”晋 杜预 注:“野司寇,县士也。”
12、县官:县官之名,方百里为县。县有正、令、尉之名,则见于春秋与战国。秦罢候置守,而令、丞、长、尉有定制。汉因秦旧,万户以上为令,秩千石至六百石;不及万户为长,秩五百石至三百石;此县官之始也。帝平,至而邑有较,置经师一人;乡有庠,聚有序,并置孝经师一人;此学官之始也
县士的诗句:
1、合八县士一战霸《送张安抚》
猜你喜欢:
县士的近义词、县官的近义词、县乏的近义词、县级的近义词、县鼓的近义词、县衙的近义词
县丞的近义词、县里的近义词、县治的近义词、县王的近义词、县符的近义词、县长的近义词